期刊 |
标题 |
作者 |
第五届中外空间/太空科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南极中山站极光发生率及其形态特征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; 王敬芳; Kazuo Makita;Natsuo Sato |
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南极中山站高频雷达探测计划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; 刘顺林 |
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南北极地磁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; 黄德宏 |
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中山站—斯伐尔巴特共轭观测会战及数据初步分析 |
黄德宏; 刘瑞源; 杨惠根; 胡红桥 |
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IMF相关性研究 |
刘瑞源; 杨惠根; 胡红桥; 黄德宏 |
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极盖区地磁及其相关现象的两极对比研究 |
黄德宏; 刘瑞源; 杨惠根; 胡红桥 |
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日侧极光卵的可见光多波段观测以及午后极光力学特征研究—北极黄河站首次极光观测以及ESR联合观测初步分析 |
杨惠根; S.Nozawa; Y.Ogawa; 黄德宏; 张北辰; 胡红桥; 刘瑞源; 陈卓天; 綦欣; 胡泽骏 |
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
|
黄河站极光成像系统介绍和取得的初步结果 |
黄德宏; 杨惠根; 胡泽骏; 陈卓天; 刘瑞源; 田口真; 佐藤夏雄 |
极地研究
2016
28
|
南极中山站极区空间环境观测系统 |
黄德宏; 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; 胡泽骏; 刘建军; 何昉; 刘勇华; 韩德胜 |
地球物理研究快报
2013
40
|
Polar cap patch segmentation of the tongue of ionization in the morning convection cell |
张清和; 张北辰; 杨惠根; 胡红桥; 刘瑞源 |
Science
2013
339
|
Direct Observations of the Evolution of Polar Cap Ionization Patches |
张清和; 张北辰; Michael Lockwood; 胡红桥; 杨惠根; 刘瑞源 |
极地研究
2013
25
|
极区极夜期间E层占优电离层的分布特征 |
武业文; 刘瑞源; 张北辰; 吴振森; 徐盛; 刘俊明 |
极地研究
2013
25
|
太阳活动对中山站F2层峰值电子浓度的影响 |
徐盛; 张北辰; 刘瑞源; 郭立新; 刘俊明; 武业文; 胡红桥; 黄德宏 |
极地研究
2013
24
|
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onospheric backscatter observed by SuperDARN Zhongshan radar in Antarctica |
胡红桥; 刘二小; 刘瑞源; 杨惠根; 张北辰 |
55
2012
55
|
SuperDARN CUTLASS Finland radar observations of highlatitude magnetic reconnections under nor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(IMF) conditions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杨惠根; 胡红桥; 张北辰 |
极地研究
2012
24
|
日侧弥散极光对太阳风动压增强的响应 |
韩德胜; 胡泽骏; 刘建军; 胡红桥; 邢赞扬; 刘俊明; 刘瑞源 |
极地研究
2012
24
|
中山站高频雷达观测结果初步分析 |
刘二小; 胡红桥; 刘瑞源; 吴振森; 吴铭君; 杨惠根; 张北辰 |
极地研究
2012
23
|
Progress in polar upper atmospheric physics research in China |
刘瑞源; 杨惠根 |
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: Space Physics
2012
117
|
行星际磁场对日侧极光激发的调制:基于新奥尔松日侧极光观测的统计研究 |
胡泽骏; 杨惠根; 韩德胜; 黄德宏; 张北辰; 胡红桥; 刘瑞源 |
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
2012
117
|
Inner plasma structure of the low-latitude reconnection layer |
张清和; 杨惠根; 刘瑞源; 胡红桥; 杨忠炜 |
Annales Geophysicae
2011
29
|
Coordinated Cluster/Double Star and ground-based observations of dayside reconnection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胡红桥; 张北辰; 胡泽骏 |
Annales Geophysicae
2011
29
|
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ing current: Cluster observations |
张清和; Y. Kamide; 刘瑞源; 杨惠根; 胡红桥; 张北辰; 刘顺林 |
极地研究
2011
23
|
中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观测研究进展 |
刘瑞源; 杨惠根 |
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
2011
116
|
On the importance of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∣By∣ on polar cap patch formation |
张清和; 张北辰; 刘瑞源; 杨惠根; 胡红桥; 胡泽骏; 刘顺林 |
电波科学学报
2011
01
|
用于中国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短期预报方法 |
刘瑞源; 王建平; 武业文; 平劲松; 吴振森; 张北辰; 胡红桥 |
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
2010
115
|
Simultaneous observations of reconnection pulses at Cluster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cusp aurora observed at the Chinese Yellow River Station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胡红桥; 胡泽骏; 张北辰; 韩德胜; 刘顺林 |
地球物理学报
2009
52(6)
|
不同能谱沉降电子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 |
刘俊明 ; 张北辰 ; 刘瑞源 ; 吴振森 |
空间科学学报
2009
29
|
2004年3月13日TC-1和Cluster卫星联合观测的磁通量传输事件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黄际英; Dunlop M W; 胡红桥; 胡泽骏; Bogdanova Y V; Walsh A |
遥感技术与应用
2009
114
|
Transverse-scale size of Pc3 ULF waves near the exterior cusp |
刘勇华; B. J. Fraser; S. T. Ables; 张北辰; 刘瑞源; M. W. Dunlop; J. Waterman |
地球物理学报
2008
51
|
2004年2月11日Cluster卫星和CUTLASS雷达同时观测的磁通量传输事件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黄际英; M.W.Dunlop; 胡红桥; 胡泽骏; Y.V.Bogdanova; M.Lester |
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
2008
51
|
Simultaneous Cluster and Cutlass Observations of FTEs on 11 February 2004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胡红桥; 胡泽骏; M.W.Dunlop |
地球物理学报
2008
51
|
中国地区电离层f o F 2 重构方法及其在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|
刘瑞源; 刘国华; 吴健; 张北辰; 黄际英; 胡红桥; 徐中华 |
极地研究
2008
20
|
南北极冬季F2层电离层特性对比研究 |
朱爱琴; 张北辰; 黄际英; 刘瑞源 |
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: Space Physics
2008
113
|
Phase structure of Pc3 waves observed by Cluster and ground stations near the cusp |
刘勇华; B. J. Fraser; S. T. Ables; M. W. Dunlop; 张北辰; 刘瑞源; Q. G. Zong |
极地研究
2007
19
|
南极中山站DPS-4电离层测高仪的中层夏季回波统计分析 |
李海龙; 吴健; 刘瑞源; 黄际英 |
极地研究
2007
19
|
2004年4月1日磁通量传输事件特性的研究——通量管内电流密度、粒子运动与管轴方向的对比分析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黄际英; Dunlop MW; 胡红桥; 沈超; Bogdanova YV |
科学通报(英文版)
2006
51
|
Application of autocorrelation method on ionospheric short-trem ofrecasting in China |
刘瑞源; 徐中华; 吴健; 张北辰; 胡红桥 |
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
2006
49(5)
|
CROSS CORRELATIONS OF GEO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BETWEEN ZHONGSHAN AND ARCTIC STATIONS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; 刘顺林 |
地球物理学报
2006
49
|
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变化特征 |
徐中华; 刘瑞源; 刘顺林; 张北辰; 胡红桥; 綦欣 |
空间科学学报
2006
26
|
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_磁层耦合函数的相关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 |
空间科学学报
2006
26
|
中山站电离层尖峰脉冲型吸收统计特性 |
邓忠新; 刘瑞源; 赵正予; 杨惠根; 徐中华 |
极地研究
2006
18
|
极隙区极光粒子沉降对电离层影响的模拟研究 |
陈卓天; 张北辰; 杨惠根; 刘瑞源 |
极地研究
2006
18
|
Cluster卫星观测的中高度极隙区中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的扰动变化 |
张清和; 刘瑞源; 黄际英; 刘勇华; 徐中华 |
地球物理学报
2006
05
|
南极中山站与北极地磁活动相关性研究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; 刘顺林 |
空间科学学报
2005
25
|
不同上边界条件下的极区电离层数值模拟 |
刘顺林; 张北辰; 刘瑞源; 徐中华 |
极地研究
2005
17
|
2003年10月底太阳风暴期间中山站电离层吸收效应的观测与分析 |
邓忠新; 刘瑞源; 赵正予; 杨惠根; 胡红桥 |
极地研究
2005
17
|
午后多重极光弧观测研究 |
温艳波; 杨惠根; 韩德胜; T.Araki; 艾勇; 刘瑞源; 刘勇华; 胡泽骏; 陈卓天; 邓忠新; 刘嵘; 王晶 |
极地研究
2005
17
|
日侧极光卵的可见光多波段观测特征——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极光观测初步分析 |
胡泽骏; 杨惠根; 艾勇; 黄德宏; 胡红桥; 刘瑞源; 田口真; 陈卓天; 綦欣; 温艳波; 刘嵘; 王晶 |
空间科学学报
2002
|
太阳活动区R9077引起的强烈吸收事件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刘勇华; 刘顺林; 杨惠根; 徐中华; 佐藤夏雄; 山岸久雄 |
极地研究
2002
13
|
The extremely intense CNA events observed at Zhongshan Station in July, 2000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刘勇华; 刘顺林; 杨惠根; 徐中华; Natsuo Sato ; Hisao Yamagishi |
极地研究
2002
13
|
Intensity variations of the postnoon auroral bright spots observed at Zhongshan Station, Antarctica on August 8, 1999 |
艾勇; 邓小花; 刘瑞源; 杨惠根; Masayuki Kikuchi |
极地研究
2002
13
|
Propagation and source of Pc5 frequency range pulsation at cusp latitude |
刘勇华; 贺龙松; 杨少峰; 刘瑞源; Fraser B. J. |
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—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
2001
|
R9077活动与南极中山站的强烈吸收事件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刘勇华; 刘顺林; 杨惠根; 徐中华 |
极地研究
2001
13
|
南极中山站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参数的关系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; 王敬芳; Natsuo Sato; Masayu kiKikuchi; 李升贵 |
极地研究
2001
13
|
2000年7月重大太阳事件的极隙区纬度观测研究 |
刘勇华; 刘瑞源; 胡红桥; 徐中华 |
极地研究
2001
12
|
Study and observation of the great solar event in July 2000 at cusp latitude |
刘勇华; 刘瑞源; 胡红桥; 徐中华 |
极地研究
2000
12
|
南极中山站极光电集流分布特征分析 |
杨友华; 汤克云; 杨朝晖; 刘瑞源; 胡红桥 |
极地研究
2000
12
|
极隙区Pc3频段脉动的传播特性 |
刘勇华; 刘瑞源; 杨少峰; 贺龙松; BJFraser |
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—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
1999
|
南极中山站和昭和站等离子体漂移观测的对比研究 |
贺龙松; 刘瑞源; 刘勇华; 山岸久雄 |
极地研究
1999
11
|
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 |
胡红桥; 刘瑞源; 王敬芳; 杨惠根; 王幸 |
极地研究
1999
11
|
南极中山站极光与地磁场扰动关系的分析 |
杨友华; 汤克云; 刘瑞源; 胡红桥 |
极地研究
1999
11
|
极光全天空图象移动速度的一种计算方法 |
徐文耀; 魏自刚; 张北辰; 胡红桥; 刘瑞源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Aurora morphology in the dayside |
Masaru Ayukawa; Kazuo Makita; Natsuo Sato; Masayuki Kikuchi; 杨惠根; 刘瑞源; 胡红桥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A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oft precipitating electrons on the polar ionosphere |
张北辰; 刘瑞源; 刘顺林; 贺龙松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Determination of apparent bulk velocity of auroral images |
Wei Zigang; 徐文耀; 张北辰; 胡红桥; 刘瑞源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c3 frequency range pulsations in the cusp latitudes |
B. J. Fraser; 刘勇华; 刘瑞源; 贺龙松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Preliminary result of imaging riometer at Zhongshan Station, Antarctica |
Masanori Nishino; Yasuharu Sano; Hisao Yamagishi; Natuo Sato; 刘勇华; 刘瑞源; 贺龙松; 胡红桥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The high-latitude ionospheric phenomena observed by DPS-4 at Zhongshan Station, Antarctica |
刘顺林; 刘瑞源; 贺龙松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Ionospheric absorption at Zhongshan Station, Antarctica during magnetic storms in early May, 1998 |
刘瑞源; 贺龙松; 胡红桥; 刘勇华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The auroral occurrence over Zhongshan Station, Antarctica |
Kazuo Makita; Natsuo Sato; 胡红桥; 刘瑞源; 杨惠根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 region in lower solar activity period at Zhongshan Station, Antarctica |
贺龙松; 刘瑞源; 刘顺林; 刘勇华 |
极地研究
1999
10
|
Simultaneous observations of Syowa East HF radar and Zhongshan Station optical aurora associated with the solar wind negative pressure impulse |
N. Sato; Y. Murata; H. Yamagishi; A. S. Yukimatu; M. Kikuchi; K. Makita; 杨惠根; 刘瑞源 |
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
1998
|
南极中山站电离层在太阳低年的平均特性 |
贺龙松; 刘勇华; 刘瑞源 |
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
1998
|
中山站极光的典型特征 |
刘瑞源; MAKITA Kazuo; 王敬芳; 胡红桥 |
极地研究
1998
10
|
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 |
刘勇华; 刘瑞源; 贺龙松; 胡红桥; 西野正德; 佐纳康治; 山岸九雄; 佐藤夏雄 |
极地研究
1997
9
|
南极中山站冬季电离层的平均特性 |
刘顺林; 贺龙松; 刘瑞源 |
极地研究
1997
8
|
Mean ionospheric properties in winter at Zhongshan Station, Antarctica |
刘顺林; 贺龙松; 刘瑞源 |
地球物理学报
1997
05
|
极光全天空视频图像分析系统 |
杨惠根; 刘瑞源; 黄德宏; 菊池雅行; 佐藤夏雄; 小野高幸; 港屋浩一; 田玮 |
极地研究
1994
6
|
1989年3月13日磁暴的亚极光区电离层效应 |
刘瑞源; 刘顺林; 温波; 刘长发 |
极地研究
1994
6
|
南极的日地物理观测研究 |
刘瑞源; 刘顺林 |
极地研究
2011
Vol. 23
|
中国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学观测研究进展 |
刘瑞源; 杨惠根 |
|
中国北极站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系统 |
陈卓天; 杨惠根; 刘瑞源; 胡红桥; 黄德宏 |